张旭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工学博士学位

性别:

学科:力学.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 冶金工程. 先进制造. 航空工程. 材料工程. 冶金工程. 机械工程. 固体力学

多尺度与微纳米力学,梯度结构材料,界面力学,固体本构关系,应变梯度理论,晶体塑性有限元,离散位错动力学,分子动力学,高熵合金,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材料基因,极端力学,高性能材料

联系方式Other Contact Information

报考该导师研究生的方式

欢迎你报考张旭老师的研究生,报考有以下方式:

1、参加西南交通大学暑期夏令营活动,提交导师意向时,选择张旭老师,你的所有申请信息将发送给张旭老师,老师看到后将和你取得联系,点击此处参加夏令营活动

2、如果你能获得所在学校的推免生资格,欢迎通过推免方式申请张旭老师研究生,可以通过系统的推免生预报名系统提交申请,并选择意向导师为张旭老师,老师看到信息后将和你取得联系,点击此处推免生预报名

3、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报考张旭老师招收的专业和方向,进入复试后提交导师意向时选择张旭老师。

4、如果你有兴趣攻读张旭老师博士研究生,可以通过申请考核或者统一招考等方式报考该导师博士研究生。

点击关闭

个人简介Personal Profile

张旭,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德国洪堡学者,IJP青年学术奖获得者。本科(2006 年)及博士(2011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力学专业,先后在ERC、洪堡基金会、DFG、CSC支持下在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德国马普钢铁研究所、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访学研究。

主要从事先进金属材料的多尺度力学研究。基于理论分析与本构建模、数值计算与仿真模拟、力性测试与结构表征、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等研究手段相结合,深入认识材料的塑性、疲劳与断裂行为,进而揭示材料变形的物理机理,建立描述材料力学行为的本构模型、指导先进材料基于微结构的设计和力性调控以及航空航天与轨道交通中关键材料服役安全评估。

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

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 90 余篇,引用 1800 余次,H-index 26,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榜单。一作/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2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11篇)、Acta Materialia(2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5篇)和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4篇)等期刊上发表SC收录论文 50 余篇,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1篇论文被Journal of Material Research 期刊选为Feature论文,1篇论文被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选为"Editor's Choice"。在科学出版社合编专著《材料宏细观非弹性本构关系》和数字化教材材料力学的实验,理论与模拟》。

现为中国力学学会微纳米工作组、塑性力学专业组组员,SCI期刊 Mater. Research Lett.(IF:8.3)和《金属学报》(IF:2.3)青年编委,《应用力学学报》期刊青年编委;近五年,在国内外学术 会议上担任共同执行主席1次、会场主持20余次、做大会/主旨/邀请报告40余次。


  • 教育经历Education Background
  • 工作经历Work Experience

团队成员Research Group

团队名称:“材料本构关系和疲劳断裂”研究团队

团队介绍:康国政教授带领的“材料本构关系和疲劳断裂”研究团队主要从事先进材料的本构关系、疲劳与断裂力学、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工程结构服役安全和剩余寿命评估。承担了国家自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重点研发子课题与子任务、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支持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横向服务项目若干项,研究经费较为充足。目前团队拥有教授5人(康国政,阚前华,吴圣川,张 旭,于超)、副教授6人(张 娟,刘宇杰,苗鸿臣,李瀛栩,王小萌、刘虎)、助理教授5人(刘俊杰、奥妮、胡雅楠,袁伟桃、付正鸿)。团队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团队名称:“多尺度材料力学”研究组

团队介绍:张旭教授带领的“多尺度材料力学”研究组主要从事先进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变形机理-力学性能”构效关系研究,以理论分析与本构建模、数值计算与仿真模拟、力性测试与结构表征、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等研究手段相结合深入认识材料的塑性、疲劳与断裂行为,进而揭示材料变形的物理机理,建立描述材料力学行为的本构模型、指导先进材料基于微结构的设计和力性调控以及航空航天与轨道交通中关键材料服役安全评估。研究组成立于2014年9月,现有博士生9名(联合培养1名),硕士生12名(联合培养1名),访学教授1名;已培养博士毕业生4名,硕士毕业生7名,入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赵建锋)、四川大学(陆晓翀)、中科院力学所(魏德安)、广西大学(陆宋江)、中国核动力设计院(杨康)、中国飞机强度设计研究所(丁一凡、米俊儒)、中广核(吴丹)、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吴振浩)、华为(熊健)、中车(胡远啸)等科研机构与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