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云教授自1952年投入高等教育,半个多世纪耕耘讲台,教书育人。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速精心培养人才。他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培养出来的3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人员,已经成为科技新秀,有的已在国内外的机车车辆动力学界担当栋梁。
坚持在科学研究实践中培养高水平人才,是沈志云培养研究生的基本原则。他常引用毛主席关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教导,放手组织研究生参加科研攻关,有些本身就是科研项目中的骨干。如张卫华,一直在机车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的研制工作中拼搏,他将研制中发现的问题提升到理论上分析,又将理论分析结论用于研制,由这些心得集总而成的博士论文又通过评选,进入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行列。沈志云的这一经验,1998年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沈志云培养青年人,一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没有真正的高质量,很难在他手里拿到高分;另一方面他又满腔热忱,放手让青年人勇挑重担。他在国际会议上获得的论文提名,放手让青年人去参加,帮他们进入国际学术舞台。他从1996年开始,就将精心主持建设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交给青年人运作,使他们在实干中增长才干。我国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迅速成长壮大的学术队伍就是他精心耕耘的结果。
沈教授认为,文如其人,要做学问,首先要会做人。他以此要求学生,也严格要求自己,师表垂范,言传身教。身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双院士”,他高位不高居,知名不图名,有功不居功,始终以国家、人民、社会为己任,总是把成就和荣誉视为新起点,把目标永远瞄准科技前沿和未曾开发的处女地。他说:“我是党和国家一手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不为人民多干点事,心里不安”!他作风朴实,生活节俭。在他鹊迁120平方米的教授楼家中,装修朴实。甚至上医院看病,也不要小汽车。
沈教授为了把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传授给学生,非常注意“自我充电”,更新知识。他认为在知识信息突飞猛进的时代,知识更新的步伐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犹如储电瓶对于汽车,没有电或者电压过低,就不会有原动力。他的学生都说:“沈教授虽年近古稀,但思维非常敏捷,吸收新知识速度相当快,windows98软件刚一面世,他马上将计算机软件更新,并很快掌握,熟练运用,真令人惊叹。沈教授这些方面给人启迪至深,终身受益”。
沈教授要求青年人要关心国家政治和经济形势,了解现场急需,以便及时抓住机遇,把知识和技术用在“科教兴国”的关键处,在刀刃上起作用。他认为,政治远见、创新思维、超前意识、专业技能是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必要条件。为此,当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之时,他就到处作关于知识经济的报告;当铁道部在酝酿论证时速200公里广州至深圳准高速铁路时,他已率领科技团队在自己创建的实验室里探索时速达400公里的高速技术。他培养的博士生毕业后,很快成长为教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担任了国家级牵引动力实验室副主任等重担。他们在回忆中说道:“跟沈教授在一起,耳濡目染,好象被他‘format(格式化)’了一样,工作和学习起来总有使不完的劲”。沈教授为了让学校引进长江计划学者特聘教授李芾尽快取得研究成果,他不仅倾力相助,而且立即将自己的院士办公室让出,使李芾教授深受感动。
鬓发斑白的沈教授,年逾古稀仍在不懈探索和攀登。在世纪之交,他表露出自己的心境:“世纪召唤震河山,光芒万丈意犹酣,宜将天下为己任,探身科海永扬帆”。这春蚕与蜡烛般的精神境界,令人们敬佩和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