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教师英文名称:CHI Maoru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工学博士学位
办公地点: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A408
毕业院校:西南交通大学
学科:交通运输工程. 车辆工程.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所在单位: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联系方式Other Contact Information
其他联系方式 :
通讯/办公地址 :
办公室电话 :
邮箱 :
报考该导师研究生的方式
欢迎你报考池茂儒老师的研究生,报考有以下方式:
1、参加西南交通大学暑期夏令营活动,提交导师意向时,选择池茂儒老师,你的所有申请信息将发送给池茂儒老师,老师看到后将和你取得联系,点击此处参加夏令营活动
2、如果你能获得所在学校的推免生资格,欢迎通过推免方式申请池茂儒老师研究生,可以通过系统的推免生预报名系统提交申请,并选择意向导师为池茂儒老师,老师看到信息后将和你取得联系,点击此处推免生预报名
3、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报考池茂儒老师招收的专业和方向,进入复试后提交导师意向时选择池茂儒老师。
4、如果你有兴趣攻读池茂儒老师博士研究生,可以通过申请考核或者统一招考等方式报考该导师博士研究生。
个人简介Personal Profile
池茂儒,四川通江人,工学博士,企业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高级技术专家,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顾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四川省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交通技术》期刊编委,《Vehicle System Dynamics》和《机械工程学报》等十多个国际著名期刊的特约审稿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阅专家,国家多部委联合组织编写《10000个科学难题》的撰写者,西南交通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承担者之一。
主要学术成果:长期从事车辆系统动力学、车辆悬挂控制技术、车辆智能运维算法研究。主持/参加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教育部人才计划、中国铁路总公司(含原铁道部)科研课题等纵向项目30余项。主持中国中车公司、零部件配套厂家和车辆运营单位等企业横向项目10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100余件(第一发明人20余件)。获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分别排名第3、第6和第12)。
主要科技贡献:①建立了考虑车辆悬挂减振部件频变、幅变和温变特性的列车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模型,比传统车辆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精度可提高30%以上。②提出了高速车轮踏面优化设计方法,为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优化设计了车轮踏面方案LMB10,入选中国高速车轮踏面库,并成功应用于和谐号动车组CRH380B、复兴号动车组CR400BF和CR300BF等车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③提出了车辆动力学参数匹配设计方法,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公司的和谐号动车组CRH380A、复兴号动车组CR400AF和CR300AF等车型设计了动力学参数方案,这些动车组动力学性能都很优异,其中CRH380A动车组还荣获了在高速行驶状态下“立硬币八分钟不倒”的美誉。④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设计了匹配不同钢轨(CH60工字轨、CH50工字轨、59R2槽型轨、60R2槽型轨)的车轮踏面方案(LMX、AS63、SY08/LJ08、WY10)等,解决了城轨车辆横向晃动、垂向抖动、曲线脱轨、轮轨异常磨耗等诸多动力学疑难杂症。⑤长期致力于动车组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研究,提出了液压减振器的性能设计、结构优化、快速调阀和试验评估方法,为我国多家公司的减振器国产化研发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持。⑥近年来,深入开展了列车智能运维技术研究,提出了轮轨关系在线快速计算方法和走行部智能监诊算法,并开发了相应的工业软件,在铁路运营部门发挥了重要的安全监测作用,有力支撑了列车的智能运维。
研究生培养:①培养已毕业博士8名、硕士32名、访问学者及博士后5名;在读博士生13人(含工程博士3人)、在读硕士生14名。②在培养的研究生中,获青年托举人才2人、竢实扬华奖1人、F5000顶尖论文1人、优秀硕士论文2人、国家奖学金等其他各类奖励20余次。③提倡导师与学生共同攻坚克难:导师主抓“定方向—理思路—把结论”的总路线,学生主攻“建模—仿真—试验”的堡垒战,并肩战斗,和衷共济;引导学生时刻保持清晰的研究思路、积极热情地投入科研实践、在实战中学到真本事。④曾亲自负责建设并主讲研究生核心课程《机车车辆技术》,选课人数逐年攀升至爆满,正计划2021年开设2个班,恰逢研究生课程改革就中止了该课程,而今学生们仍念念不舍该课程。⑤金针度人,循循善诱,深受学生喜爱和推崇,被学生们评选为最受欢迎的四大导师之一。
热忱欢迎力学和数学基础扎实、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突出、思维敏捷、积极乐观的学生报考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我愿默默托起你人生理想从知识海洋中振翮高飞……
团队成员Research Group
团队名称:轮轨关系与振动噪声科研团队
团队介绍:主要介绍轮轨关系与振动噪声科研团队的专业特色、平台优势和报考指南。
(一)专业特色:团队十分重视基础理论与实际工程的紧密结合,开创了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双轨并跑”的科研模式【金学松教授为基础理论学术带头人,梁树林教授级高工为工程应用技术带头人】。构建了“方案设计—理论仿真—试验评估”的完整科研体系。不仅在轮轨关系、车辆系统动力学、减振降噪、测控技术、振动疲劳等研究方向取得了重要的理论突破;而且在支撑车辆设计、制造、试验和运维等工程应用技术方面成绩卓著;解决了轨道交通领域的诸多技术难题,深受行业的高度称赞和认可。
(二)平台优势:团队研究方向齐全,各研究方向都拥有较完备的试验平台(轮轨关系试验台、车辆动力学及悬挂部件试验台、振动噪声试验装备、振动疲劳试验台,线路试验装备等)。团队科研项目来源丰富,不仅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的系列纵向项目,还承担了中车公司、配套厂家和运营单位的众多横向项目。团队科研人才济济,梯队分布合理(教师20多人,博士研究生40多人、硕士研究生130多人,团队总人数超过200人),团队凝聚力强,文化氛围融洽。团队优异的科研平台,可为研究生提供充足的科研机会和稳定的生活保障,既有利于顺利完成学业,也为今后职业发展结识深广的同窗之情。
(三)报考指南:团队以梁树林教授级高工为现任领导与技术带头人,以金学松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共分为四个研究方向:
(1)轮轨关系研究方向:温泽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轮轨关系研究方向带头人】、赵鑫研究员、王衡禹副研究员、关庆华副研究员、陶攻权副研究员、李伟讲师。
(2)车辆动力学研究方向:池茂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动力学研究方向带头人】、梁树林教授级高工、代亮成讲师、吴兴文副教授(在机械学院招生)、熊嘉阳副教授(在机械学院招生)、蔡吴斌讲师(在机械学院招生)。
(3)减振降噪研究方向:肖新标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振动噪声研究方向带头人】、杨益副研究员、张捷副研究员、韩健副教授(在机械学院招生)。
(4)测控技术研究方向:陈建政研究员【测控研究方向带头人】、任愈副研究员、吴越讲师、杜星高级工程师(在电气学院招生)。
热烈欢迎理论基础扎实、勇于创新、乐观豁达的学生报考团队相关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