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以前学英语,要背单词,一般都会有专门的词汇本。当然,很牛的人,可以直接背词典。有了词汇的积累,才能够遣词造句,才能够体会到语言本身的魅力,同时还能驾驭这个工具。一样的道理,做城市设计,尤其是大尺度的城市设计,如果要体会到城市设计的独特意义,并且将城市设计作为营造城市生活的工具,掌握好丰富的“词汇”也非常重要。
在我的回忆中,针对城市设计“语汇”的教材是不多的。我们的本科教学中没有,老八校的本科教学中似乎也不多见(至少在我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是这样)。我们可以在一些教材中依稀看到某个部分对城市设计的“空间结构”进行语汇化的分析,但通常这样的段落并不多。实际上,记忆中最经典的还是老版原理教材中对住区规划的分类,比如行列式、院落式、周边式、点群式……这些描述既简练,又直观,而且几个字就把握了要害。这不但需要有好的形态功底,也要有好的中文功底。
城市设计教学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没有“词典”型资料,而且必须是基于现实案例的资料,而非快题设计。诚然,城市设计是非常综合的训练,形态空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形态空间却是最基础、最关键的那部分。如果城市设计没有形态空间,那它就可以成为任何东西,比如广场舞大妈们的汗水和快乐,或年轻人休闲消费的热力轨迹,但唯独不能成为城市设计。
(二)
在我从事教学工作以后,觉得还是需要一个这样的“词汇本”。或许,对于一些形态空间方面有天赋的学生,通过模仿案例,通过现实中的观察,他们可以依靠老天爷赏饭的审美天赋,最终做出好的设计。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还是需要一步一步去引导。之前看到一个观点很不错,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扶弱”,而非“助强”。因为学生中的“强者”大概并不需要你干预太多,他们心里面有自己的判断。反而是学生中的“普通人”,要有足够的扶持才能突破。
翻了一些资料,类似“词汇本”的著作还是有几本。一本是东南杨俊宴老师的《城市设计语汇》,这本书出版年代早一点,里面的案例都是国产案例,有些甚至是业界私下流传过的经典案例。其他几本都是国外的,有一位德国人专门用几何语言来总结了一套“语法”,这是前些年翻译到国内的。还有几本类似手册一样的大部头,因为案例多,也涉及到了“语汇”的内容,但不是纯语汇。
(三)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开发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语汇”。这套语汇背后的规则,是曾经的那套控规体系。中国的控规体系,其实是广泛参考了英国、美国、德国的规划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八大指标”框架。在这些指标中,有一些指标是有上限的,比如像居住区的建筑密度,在很多地方的规定是不宜大于30%的。但这种规定带来了一种情况,开发商为了保证高容积率,会把房子修得高高的,然后地面又是空空的,虽然公共环境貌似很好,但其实尺度是变大了,不宜人了,不是“烟火气”的那种尺度。这种情况在稍微新一点的城区随处可见。
当然,我们的城市化也有很多优点。中国人是善于学习的民族。西方研发出原子弹,我们自己也很快搞了出来。耐克阿迪风靡全球,莆田人民做出高性价比产品也一样风靡全球。我们的城市也是如此,你可以看到很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城市形态案例,或许有的做的不一定好,但确实也有一些不错的。
因此,我们需要的“词汇本”,就是中国过去城市化过程的记录,是已经发生了的、在城市中正在发生作用的街区空间。当然,也欢迎优秀的国外案例。不过,快题案例就算了,那基本是虚构的。
(四)
这个想法在2022年进行了尝试,当时是2019级的童鞋。我们制定了明确的要求,比如以街坊为范围,只能针对某一类功能(如居住、商业、科研等),而且只能是建好的案例,不能是快题。然后让大家用卫星地图去选案例,抄案例。最后集结成册,成为后面做城市设计训练的“词汇本”。
当时这届同学做得很认真,最后效果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毕竟是第一次做,我开始也是没有底的。这激发了我的热情,于是把全班作业做成了一个“词汇本”发给了学生。后来,在下半年教指委学科评估的时候,也成了教学空间的装饰素材。
以下是“词汇本”的部分页面。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