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林盘是川西特有的乡村人居聚落,散布在川西平原的广袤农田中。林盘通常就是一个家族的聚落,地势稍微比周围的农田高一点,像“盘子”一样托着人居空间,外围有很多树木、竹林、农地、坟墓、水渠等要素,居住院落则从内至外散布着,形式多样。从远处看,好像是一片“农田海洋”中一个个很浅的“岛”,“岛”上树林掩映着房屋,里面透出了很有年代感的生活气息。
乡村的林盘范围大致和宅基地的范围相近。之所以只能叫相近,是因为有时候遥感会把林盘上的树林识别为林地,于是和林盘的实际大小有了出入。但无论怎样,乡村宅基地不像城市用地,会被道路切割得很有秩序。乡村宅基地,总体来讲,因为产权的复杂性、历史过程的不确定性,会呈现出“不规则”但却又“挺自然”的平面形态。
(二)
在2022年的乡村规划教学中,因为涉及到“林盘”的平面布局,很多同学把握不了这种“不规则+挺自然”的形态逻辑。毕竟,从低年级开始,大家做的所有的设计,都是“挺规则+挺人工”的形态,或者是模仿现代主义大师的简洁风格,或者模仿扎哈女士的数字魔幻风格,或者尝试SASAKI的人文友好型风格,这些都是“人斧人工”的思路。
“鬼斧神工”是形容大自然登封造极的作品,不过显然林盘不是。如果要形容林盘的风格,我觉得是“无斧无工”。因为你看不到任何设计的痕迹,它似乎就是自然演化出来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状态。这种状态,在城乡规划设计这种“人斧人工”的语境中怎么表达,确实也有一些难度。
(三)
某一天早上,灵感好像来了。一次早八的设计实践课程,我早早到了教室。我一般是坐在教室前排的空位上,那里会有空桌子,上课的时候,就在这个桌上和学生讨论方案。那天早上,不知道是谁放了一个图板在桌上,好像是一块很老的图板,墨迹斑斑,其中有两块很大的墨迹,不知道是谁不小心落上去的,还是故意弄上去的。总之,这几块大墨迹,就是我们在墙上、地上经常看到的那种脏脏的痕迹。很自然的痕迹,当然也没什么规则。
我找来一张小黄纸。我读书的时候特别喜欢用黄色的描图纸,可能是因为护眼,总之感觉很好。我琢磨着,我应该可以把这几块大墨迹,搞成林盘平面的那种“挺自然+不规则”的样子。当然,是做偏概念一点的演示方案。如果能够把这种自然的不规则墨迹改绘为林盘布局示意图,也算是对“无斧无工”的一种演示了。
下图就是图板上的墨迹,蓝色的墨水,深浅不一。有浸渍的,也有擦脏的。
然后我画成了这样。当然,为了好看,我在表达上多了点艺术加工,像农地部分就很简化了。
后来,为了强化学生对这种“挺自然+不规则”形态的理解,让全班了搞了抄绘。不过,农地部分得让他们尽量还原,尤其是那些“挺自然+不规则”的田埂路。不过这个相对也好把握,大抵都是多边形的拼接。
这是某小组最后的方案,“挺自然+不规则”的形态布局是有了。功能上,通过土地整治,形成了“外围耕地+中间园地+内为林盘”的民宿组团,比较有特点。
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