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工学博士学位

办公地点: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毕业院校:西南交通大学

学科:摄影测量与遥感.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所在单位: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方式Other Contact Information

邮编 :

通讯/办公地址 :

邮箱 :

报考该导师研究生的方式

欢迎你报考张瑞老师的研究生,报考有以下方式:

1、参加西南交通大学暑期夏令营活动,提交导师意向时,选择张瑞老师,你的所有申请信息将发送给张瑞老师,老师看到后将和你取得联系,点击此处参加夏令营活动

2、如果你能获得所在学校的推免生资格,欢迎通过推免方式申请张瑞老师研究生,可以通过系统的推免生预报名系统提交申请,并选择意向导师为张瑞老师,老师看到信息后将和你取得联系,点击此处推免生预报名

3、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报考张瑞老师招收的专业和方向,进入复试后提交导师意向时选择张瑞老师。

4、如果你有兴趣攻读张瑞老师博士研究生,可以通过申请考核或者统一招考等方式报考该导师博士研究生。

点击关闭

个人简介Personal Profile

张瑞,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先后主持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计划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军民融合类)面上项目、德国宇航局国际交流与数据资助计划、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四川省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EI及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各类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3项、学术获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授权7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研究成果主要服务于国土与自然资源调查、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监测评估以及区域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获国土、环保、公路、铁路、减灾等行业部门高度关注。

  • 教育经历Education Background
  • 工作经历Work Experience
  • 研究方向Research Focus
  • 社会兼职Social Affiliations

团队成员Research Group

团队介绍:自2008年以来,本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一直从事InSAR理论与算法研究及相应软件研制。申请人所在的西南交通大学遥感应用研究团队曾先后选择汶川、玉树地震区域以及天津、上海和京沪高铁沿线地表形变区域,联合ENVISAT/ASAR、ALOS/ PALSAR、TerraSAR-X以及COSMOSKY-Med等卫星SAR系统结合外部地面观测数据开展多波段InSAR高精度形变监测的研究,各项研究成果及系统理论体系于本研究团队博士毕业论文《基于多级网络化的多平台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建模与形变计算方法》中有详细记录。基于现有研究,本研究团队已获得相关专利1项,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EI论文4篇),国际与国内学术会议获奖5项。

通过上述研究的开展,一方面我们的研究团队积累了有关雷达干涉数据处理及综合分析解译的经验,并熟练掌握了各类InSAR数据处理软件(GAMMA、SARscape、Stamps、DORIS、ROI_PAC)的使用;另一方面,我们发展了“网络化时序InSAR”的理论体系、申请了发明专利:“一种高速铁路沉降监测技术”、自主开发了基于时序InSAR的数据处理系统“PSI-SWJTU”;最重要的是,本研究团队在多波段InSAR数据融合、地面数据验证、三维立体建模、时域统计模型以及网络化的迭代回归解算方法等方面已做过大量前期研究,对该领域的关键问题有较深入的认识。下面对近年来与本项目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进行简要归纳:

㈠  在多视角空间交会建模与三维形变求解方面,本研究团队开展了一定的基础研究,对SB-SAR影像的成像几何及卫星平台的参考框架提出了不依赖地面控制点的空间建模方法和解算流程,并针对天津实验区的地铁与城市地表沉降进行实验论证。相关成果总结于《基于多卫星平台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提取三维地表形变速度场》以及《Multi-Platform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Time Series Analyzing》中,分别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SCI)以及EORSA2012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论文集(EI)中,并在EORSA2012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荣获“优秀学生论文第二名”的荣誉。

㈡  在PS网络模型优化与多级构网解算方面,本研究团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针对高质量地面相干目标点高可靠性的特点提出了全局控制网构建与空间多级网络化拓展计算方法,并基于TerraSAR-X影像覆盖下的天津实验区周边区域进行实验分析。该模型的主要价值在于通过高相干地面目标点的控制网保证了全局的解算精度,有效避免了噪声和局部解缠误差对形变信息的损失。经地面水准数据验证,该模型在大区域地表沉降信息提取的精度控制方面表现良好,全局精度高达±2.2mm。相关成果于申请人博士毕业论文《基于多级网络化的多平台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建模与形变计算方法》中有详细记录。

㈢  在多尺度时域形变分析与建模方面,本研究团队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针对长时域的时序分析提出了多元模型的复合建模和迭代回归的求解方法,并基于天津实验区周边的自然地表、高层建筑与大型线状地物开展实验论证,相关成果总结于《An Integrated Model for Extracting Surface Deformation Components by PSI Time Series.》一文中,并在国际SCI期刊《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2014年第2期发表。经同期地面水准数据验证,该模型对复杂地表形变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沉降信息提取精度达到±2mm,这为高铁路基及周边沿线区域的整体沉降监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后来,本人于2013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又将这一方法应用于香港船湾水库的大坝形变监测,通过TerraSAR-X的时序分析精确提取了由于库容的季节性变化导致的坝体弹性变形;经香港水务署核实,该形变监测的精度在±2mm以内。

㈣ 在地基合成孔径雷达的研究与应用拓展方面,本研究团现已购置意大利IDS公司的IBIS-L地基雷达系统。该系统的遥测距离在0.2~4 km,测量精度小于等于0.1mm,位移灵敏度在1mm以内,数据采样间隔小于5分钟,距离向分辨率优于0.75m,角度分辨率优于5mrad,可以实现对典型的动载荷瞬时形变和局部突变的高效监测。而且,IBIS-L地基雷达系统具有连续空间覆盖的特点,波束覆盖范围可达数平方公里,能够进行全天候、全天时、自动、实时的监测,机动性极强。但该设备体积较大,需要配置独立的电机供电。目前,课题组主要针对紫坪铺水库的大坝和已建成的高速铁路实验场地开展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