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也

讲师(高校)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工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所在单位:建筑学院

教师博客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师博客

且行且思:规划理想与实施现实

(一)

        建筑规划类的专业中,规划有其特殊性。从设计的角度看,规划尺度很“大”,直观上就可以看出来。但从实践的角度看,规划却比较波折,要很多条件集齐了才行。其实,从实践过程的角度,建筑景观叫做“施工”,规划叫做“实施”。“施工”感觉是直接可以上手干活了,“实施”则不然,先得“落实”,比如落实方案、团队、资源等,然后才是“施行”,制定计划,然后行动。

        因此,如果关注过一些规划项目的实施情况,会发现,规划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是非常大的,有时候,甚至是“有”和“无”的差距。当然,大部分时候,是“丰满”和“骨感”的差别。


(二)

        前面有篇“总图的审美”,有同学看了,说有启发,然后针对我里面的某个案例(循脉)进行了讨论。这篇笔记是我最早带城市设计课程时的一个PPT,当时想着,能否告诉大家,什么样的总图是最好的。不过,我觉得写的还是有些抽象,想着设计这个事情,还是要“动手+领悟”,所以,对案例的解读,也只是抓大放小,没有说太多细节。而且,我也记不清案例是哪里的了。

        不过,这位细心的同学还是问了我很多问题,她一直纠结于“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这么一个话题。同时,对于第一个“循脉”的案例,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于是,我又仔细看了那个案例的模糊图片,我都不知道是从哪本书上拍下来的了。不过,隐隐约约,还是看到了一些信息,是陕西宝鸡扶风的历史博物馆片区。


(三)

        于是,我决定再解读一下这个案例。其实,我自己觉得这个案例好,也是自己看图这么多年来的一个直觉,并没有仔细推敲。不过,经同学这么一问,我就索性推敲一下。

        我去了Google Earth,找到了这个基地。我想,如果要解读这个案例的“妙处”,我们至少应该先知道,这个地方的现状是什么样子的,案例提出了哪些设计策略,对这个地方到底有什么提升?所以,我直接进入了历史地图,翻到十几年前的样子,也是这个规划案例所面对的“现状”了。

        下面这张图,就是扶风博物馆片区的卫星图。黄色是博物馆的范围,红色是规划设计的基地范围。可以看到,这个基地四面临路,南部有条路横穿基地。但整体来看,街区尺度不算小,且街区内部的建设完全填满了,开放空间很少。而且,基地靠近河道,也没有营造出滨水的开敞空间。直观的感受是,博物馆被新老建筑给挤压在中间了,密度很高,透不过气来。

        查了一下这个博物馆,还很有来头。博物馆是依托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扶风城隍庙,来建设的。里面有1万件以上的文物,以西周青铜器为特色。这么重要的一个地方,确实应该值得一个更好的环境。好的环境品质,往大了说,是对华夏文明传承的一种尊重;往小了说,也是对市民和游客负责。

01.png


(四)

        然后我们看这个方案的空间规划是怎么做的。方案的名字是“循脉”,直观看就是中间有一条弯弯曲曲的“黄色步行空间”,像“脉”一样,贯穿了整个基地。第一眼看,这个黄色的“脉”曲折起来好像还挺好看,但再看一下,为啥好,好在哪里呢?我们先不看脉,先看其他的设计动作。我做了标注,一个一个看。

        (1)方案第一个明显动作,是“强入口”(红圈)。把博物馆入口空间打开,并强化之。方案做了一个入口广场,看上去有点纪念性和地标性。广场往北直接进入博物馆,向南逐渐开敞,视线通透,同时也能进入南侧的滨水空间。广场所在的东西向道路,直接变为步行街,主要为人流服务,能疏散人流,这很合理。

        (2)方案第二个明显动作,是“治河岸”(绿圈和小黄圈)。之前河岸被建设占满,方案里面直接拆掉了沿街那部分,只保留了内部的一些历史建筑。同时,在河岸的北端和南端,分别设置两个入口广场。北端要大些,直接连入基地的“脉”;南端小一点,直接进入步行街,然后到博物馆正大门。这样,滨水空间做活了,同时把好的滨水环境和博物馆流线链接了起来。

        (3)方案第三个明显动作,是“塑节点”(大黄圈)。现状是有这个场地的,但不知道与博物馆的关系是什么。这个方案直接将此地变为“脉”上面的一个节点,作为西侧的一个城市入口。这样,从侧面也可以进入博物馆街区,无疑为人流的疏散又增加了一个方向。

        (4)方案第四个明显动作,是“活界面”(蓝色)。我们看,沿着黄色的“脉”,这个步行空间的界面是有变化的,宽窄变化、环境变化、节奏变化。人在里面走,不会单调。

        (5)方案还有一个小的“人车分流”的做法,不算很明显。仔细看,在平面图的东南角、西边和北边,都设有地面停车位,东南角的最大。这样,保证了街区内部都是步行空间,这是很好的思想。

        (6)所以,把上面的结合在一起看,会发现,这个方案强化了整个基地的活力,除了精彩的“脉”之外,加上四个入口广场、滨河空间、步行街,它们一起形成了一个“慢行环路”,把博物馆包在中间。这种方式不但增加了博物馆的可达性和疏散效率,而且还有利于盘活周边功能。而停车场的外设,无疑将机动车干扰降到了最低。人性化的高品质环境,就应该是这样。

02.png


(五)

        当然,这个案例之所以好,也是因为是学生作业,可以保持一定的理想主义。但是,现实中,可能会更关注世俗意义上的实用性。这样,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出来了。

        出于好奇,我又查了下这几年扶风历史博物馆街区的建设情况。果然,2023年的谷歌卫星图上看,这片基地已经更新了。卫星图上看到,博物馆形单影只地矗立在基地之中(黄圈),其东北、西边和西南,有三片停车场(白圈),尤其是东北角的停车场,超级大。这几乎是把原来的基地拆了一半。唯一的欣慰,东南角修了一个滨水广场,和博物馆入口遥相呼应。

03.png


2025/05/20


报考该导师研究生的方式

欢迎你报考袁也老师的研究生,报考有以下方式:

1、参加西南交通大学暑期夏令营活动,提交导师意向时,选择袁也老师,你的所有申请信息将发送给袁也老师,老师看到后将和你取得联系,点击此处参加夏令营活动

2、如果你能获得所在学校的推免生资格,欢迎通过推免方式申请袁也老师研究生,可以通过系统的推免生预报名系统提交申请,并选择意向导师为袁也老师,老师看到信息后将和你取得联系,点击此处推免生预报名

3、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报考袁也老师招收的专业和方向,进入复试后提交导师意向时选择袁也老师。

4、如果你有兴趣攻读袁也老师博士研究生,可以通过申请考核或者统一招考等方式报考该导师博士研究生。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