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队陈德老师主持了2024年“西南交通大学第十六届课外科技创新实验竞赛活动”—— 齿轨铁路结构设计制作学科竞赛赛事
发布时间:2024-07-14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人数不断提升、旅游深度不断增大,许多自然风光旅游景区的原生态风景逐渐开发,其中不乏有山地等陡峭地形地貌。山地情况一般比较复杂且交通极为不便,严重影响了此类景区的开发速度。
齿轨铁路(Rack Railway)是一种新型登山铁路,它是一种轮轨+齿轨的新制式轨道交通,其构造特点在于:齿轨铁路在轨道中间新增了1条或多条齿条轨道,齿轨车辆的转向架上配有对应的齿轮与齿条轨道啮合,极大提高了齿轨铁路系统的牵引力、制动力和爬坡能力,最大坡度可达480‰,远高于普通铁路40‰的最大坡度,有效地增强了铁路地形适应能力。因此,齿轨铁路为山地轨道交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齿轨铁路迄今已有逾200年历史,1812年英国工程师John Blenkinsop首次提出了齿轨铁路的设想,其独特的结构引发了人们的关注。英国的米德尔顿铁路是世界上第一条齿轨铁路,主要用于煤矿运输,并没有实现载客运营。1868年,世界上第一条载客山地齿轨铁路在美国华盛顿山开通运营;1871年,欧洲第一条齿轨铁路——瑞士瑞吉山齿轨铁路开通运营,之后的50年内,大量的齿轨铁路得以修建。目前世界范围内已修建齿轨铁路线路180余条,总里程超过3000公里,覆盖近30个国家,其中瑞士作为齿轨铁路建设技术最成熟的国家,其齿轨铁路建设数量和总里程占世界一半以上,并通过将齿轨与传统轮轨铁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齿轨铁路和轮轨铁路的无缝衔接以及齿轨列车的跨线运行,促进了齿轨铁路的应用向着长途旅游观光方向发展。
齿轨铁路先后出现了Marsh、Riggenbach、Abt、Strub、Locher、Margon、Lamella等7种不同的系统模式,其中以Riggenbach、Abt、Strub三种齿轨系统应用最为广泛,在各种齿轨系统中,仅Locher齿轨系统为水平齿,其余均为竖齿。
2022年11月24日,由中国中车制造的我国首列齿轨列车(电客车)——“雪山旅列”在资阳齿轨列车试验线成功下线,这是国内首创、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制式车辆,填补了我国在齿轨列车领域的空白,为齿轨列车成功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打造国内首个山地齿轨车辆研制基地创造了条件。“雪山旅列”将用于国内首条齿轨铁路——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交通线路,预计于2026年实现全线通车,“都四”线全长122.692km,列车创新性地采用了“轮轨+齿轨”双制式的牵引模式,其中轮轨段长约111.292km,齿轨段长约11.400km,在轮轨段最高运行速度可达120km/h,在齿轨段最高运行速度可达40km/h,完全满足“都四”线路最高120‰的坡道运行条件。此外,我国张家界、神农架等多个景区也开展了齿轨铁路建设的前期工作。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理念,为突出我校轨道交通特色,引导学生思考轨道交通新形势,激发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创新思维,特在本次铁道工程组中设立齿轨铁路结构设计制作赛题,重点考核“在恒定牵引动力作用下齿轨铁路的载重爬坡能力”。本次赛事采用了线上线下评委相结合的模式,有来自教育部首批国家虚拟教研室全国11所成员高校的评委老师参加了本次赛事的评选指导工作。以下是本次赛事的过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