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庆烈 助理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入职时间:2021-12-02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工学博士学位

办公地点:红楼401

性别:

在职信息:在岗

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车辆工程

所在单位: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联系方式Other Contact Information

通讯/办公地址 :

邮箱 :

报考该导师研究生的方式

欢迎你报考何庆烈老师的研究生,报考有以下方式:

1、参加西南交通大学暑期夏令营活动,提交导师意向时,选择何庆烈老师,你的所有申请信息将发送给何庆烈老师,老师看到后将和你取得联系,点击此处参加夏令营活动

2、如果你能获得所在学校的推免生资格,欢迎通过推免方式申请何庆烈老师研究生,可以通过系统的推免生预报名系统提交申请,并选择意向导师为何庆烈老师,老师看到信息后将和你取得联系,点击此处推免生预报名

3、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报考何庆烈老师招收的专业和方向,进入复试后提交导师意向时选择何庆烈老师。

4、如果你有兴趣攻读何庆烈老师博士研究生,可以通过申请考核或者统一招考等方式报考该导师博士研究生。

点击关闭

个人简介Personal Profile

何庆烈,重庆铜梁人,工学博士,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入选国家博新计划、四川省天府科技菁英

2020年博士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硕博连读),获车辆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期间作为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赴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公派留学18个月,师从国际结构动力学学术大师Pol D. Spanos教授(美国两院院士)。2021年留任翟婉明院士团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长期从事轨道交通列车-轨道-桥梁系统动态相互作用及行车安全控制研究。主持国家“博新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经费150万)、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天府科技菁英项目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川省留学回国人员科技资助项目(优秀类)、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项目共9项以及国能集团重大横向项目子课题1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联合基金项目等10余项。

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 余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Nonlinear Dynamics》、Computers & Structures》、《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Vehicle System Dynamics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篇次(中科院二区及以上SCI论文 1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入选CNKI学术精要高被引论文1篇;获3项发明专利授权排名第一);参编《重载列车群组运行控制系统总体技术规范》、《重载铁路扣件弹性垫层》、《悬挂式单轨交通设计标准》等标准制订。研究成果支撑入选2018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三)。

担任“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学科秘书及青年委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科委轨道交通工作组秘书第十五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副秘书长及分会场主持人《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专辑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il Transport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国际期刊审稿人。

欢迎载运、力学、土木、机械等相关专业的有志学子报考。

  • 教育经历Education Background
  • 工作经历Work Experience
  • 研究方向Research Focus
  • 社会兼职Social Affiliations

团队成员Research Group

团队名称:列车与线路研究所

团队介绍:列车与线路研究所是隶属于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的跨学科研究所,学术带头人为中科院院士翟婉明院士,在高速铁路、重载铁路、磁浮交通、新型轨道交通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团队长期致力于轨道交通工程动力学领域前沿交叉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研究领域涵盖车辆工程、铁道工程、桥梁工程、工程力学、振动与噪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研究特色是将机车车辆、轨道、桥梁、路基等作为一个整体大系统,综合研究高(快)速列车、重载列车、磁浮列车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动态运行安全性与平稳性、轨道车辆运行对基础结构的动力影响及其引起的环境振动与噪声、车辆和轨道服役状态智能监测诊断与运维等相关问题,进而指导设计与生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