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自刚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学位:工学博士学位

办公地点: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

主要任职:新型轨道交通技术研究所所长

其他任职:国际磁悬浮大会执委会委员、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磁浮交通技术委员会主席

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联系方式Other Contact Information

其他联系方式 :

邮箱 :

报考该导师研究生的方式

欢迎你报考邓自刚老师的研究生,报考有以下方式:

1、参加西南交通大学暑期夏令营活动,提交导师意向时,选择邓自刚老师,你的所有申请信息将发送给邓自刚老师,老师看到后将和你取得联系,点击此处参加夏令营活动

2、如果你能获得所在学校的推免生资格,欢迎通过推免方式申请邓自刚老师研究生,可以通过系统的推免生预报名系统提交申请,并选择意向导师为邓自刚老师,老师看到信息后将和你取得联系,点击此处推免生预报名

3、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报考邓自刚老师招收的专业和方向,进入复试后提交导师意向时选择邓自刚老师。

4、如果你有兴趣攻读邓自刚老师博士研究生,可以通过申请考核或者统一招考等方式报考该导师博士研究生。

点击关闭

个人简介Personal Profile

    邓自刚,研究员、博导,首届“科学探索奖”获得者、国家优青、JSPS学者,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国际磁悬浮大会执委会委员、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磁浮交通技术委员会主席,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从事磁浮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研制成功世界首个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车试验系统,率先验证了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的可行性;搭建了国际上磁轨截面最小、悬浮效率最高的钉扎磁浮系统,实现了2.5 t/m的线载重密度突破,支撑了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启用,奠定了我国在高温超导磁浮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创新特区、科技部重点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厅等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热点/Highlights/特邀/封面论文11篇,论文被引用5000余次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授权国际专利12项、中国发明专利96项,出版专著1部。获詹天佑铁道科技奖、茅以升铁道科技奖、交通运输协会科技创新青年奖、成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使命愿景.png


  • 教育经历Education Background
  • 工作经历Work Experience
  • 研究方向Research Focus
  • 社会兼职Social Affiliations

团队成员Research Group

团队名称:高温超导磁悬浮研究团队

团队介绍:高温超导磁悬浮课题组依托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型轨道交通技术研究所(含超导技术研究所),前身为1988年王家素教授和王素玉研究员在成都成立的“低温与超导技术实验室”。
       团队长期致力于高温超导钉扎磁浮应用基础研究,在载重能力提升、动态悬浮稳定性、应用样机研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团队先后研制成功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2000年)、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试验线(2014年)、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浮弹射台(2019年)、600公里及磁浮高速运行模拟试验台(2020年)、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2021年),正在参与建设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预计2025年建成,设计最高试验时速1500公里)。
      通过近40年的持续探索研究,已经掌握高温超导钉扎磁浮全套技术,正在全力推进高温超导磁悬浮的工程化试验线研究。团队搭建了国际领先的高温超导磁悬浮研究系列平台,包括:高温超导磁悬浮电磁力专用测试设备、400 km/h级动模试验平台、600 km/h级动轨试验平台、高温超导磁悬浮车轨耦合振动试验台、超导悬浮器疲劳振动试验台、超导磁浮动态磁-热多参量实时监测平台、高温超导块材制备与性能优化平台、超导强磁环境实验平台、超导低温制冷实验平台、165米高温超导磁浮工程化试验线等;团队发起并主办四届真空管道磁浮交通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2019、2023、2024),承办第九届中国磁悬浮技术学术会议(2021),吸引了来自9个国家的近1000名学者参加,促进了磁浮交通行业的发展;团队获蓉城英才创新创业团队(2024)、中央高校优秀青年团队(培育)(2023)、中国政府友谊奖(2023)、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2021)、铁路青年五四奖章集体(2021)、最美交大人(集体)(2021)、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2018)、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2013)等荣誉,是一支拼搏创新、积极向上、国际化、充满战斗力的年轻队伍。